中國航海日之際,如何讓航運知識“破圈”?
青年報·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
2025年是中國航海日設立20周年,也是鄭和下西洋620年。7月9日,上海海事大學舉辦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暨《航運基礎知識問與答》新書發布會。
從船舶種類的基礎概念,到業界關切的新科技對航運的影響,再到船為何被稱為“她”,這些充滿航海文化韻味的問題在上海海事大學主編的《航運基礎知識問與答》新書中,都能找到深入淺出的解答。
“全球化背景下,航運在促進國際貿易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,承擔了全球80%以上和中國90%以上的對外貿易量。這促使我們思考:‘如何讓看似高冷的航運知識變得可親可感’。”學校商船學院教授、船長白響恩說道。
上海海事大學組建80余位教師參與的編審團隊,精心設計了200余個核心問題,覆蓋船舶、港口、貨物、船員、市場、服務、法規、安全、智能、綠色、文化等航運十大維度,旨在打造一本普及航運基礎知識的科普讀本,推動航運文化走進大眾視野。這部凝結著多位編審團隊成員心血的力作,以“問與答”的形式為公眾打開了一扇了解航運世界的窗口。
白響恩說,“《航運基礎知識問與答》不僅傳遞了知識,更兼具‘教學利劍’和‘科普引擎’作用,傳遞出航運事業連接世界、服務民生的人文關懷,實現‘干貨、故事與溫度’并存。”
“初入學校時,學長們口中‘吃水’‘巴拿馬型船’等專業名詞讓我一度困惑,甚至鬧過把運輸石油的‘油輪’誤作載客‘郵輪’的笑話。”航海專業同學張婷鈺表示,作為一名未來的航運從業者,《航運基礎知識問與答》這本書讓我認識到,向家人朋友普及航運知識、講好中國航運故事,是航海學子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“記得有多個夜晚,我們為了某個概念的精準表述或一個問題的清晰解答,在線上討論到凌晨。”該書統稿組成員,學校退休教授楊權斌動情地回憶道。“期待這本書能點燃更多青年學子對蔚藍大海的向往,希望他們了解航運、熱愛航運,積極投身于波瀾壯闊的航海事業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為向年輕人科普航運知識,該科普書籍還贈予上海市臨港第一中學、上海海事大學附屬北蔡高級中學、上海市浦東新區建平臨港小學、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等單位代表贈書,助力促進傳播航運基礎知識、弘揚優秀航運文化。
青年報·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
編輯:陸天逸
來源:青春上海News—24小時青年報
- 相關推薦